載入中...
正在加載作品詳細資訊
這是一間看似完整、實則暗藏不便的老屋廚房。多年來的使用累積出不少不易察覺的小困擾,從水槽清潔的侷限、油煙排放的困難、到櫥櫃與餐廳風格錯置所帶來的視覺斷裂,逐漸形塑出一個與日常需求不符的空間樣貌。
水槽區採用傳統一大一小設計,面對大量餐具或大型鍋具時清潔效率明顯不足;
舊式抽油煙機設於高處,既難以維護,也未能有效處理油煙。櫥櫃未延伸至天花板,使上方成為清潔死角,且產生視覺陰影,加重壓迫感。
更關鍵的是,廚房與餐廳採用不同材質與色調配置,中間以頂天櫃隔開,讓整體空間被切割為兩種風格,缺乏一致性與連貫感。照明設計也未能善用原有的層板結構,導致整體氛圍偏暗,使用者的視覺與動線感受皆受影響。
這些問題表面上與設備老舊有關,實則與整體機能配置與空間邏輯息息相關。設計團隊在場勘與討論中,歸納出十大主要限制,包括:傳統水槽清洗不便、櫥櫃未頂天形成陰影、舊式抽油煙機難以清潔、廚房與餐廳風格斷裂、照明配置不足、壁面層架影響收納實用性、烘碗機壓縮視覺與空間、抽屜比例失衡導致收納低效、電器櫃機能碎裂、牆面材質難以維護等細節問題。這些來自使用現場的觀察,成為後續空間轉化的基礎依據,也讓設計團隊重新審視「機能 × 動線 × 美感」三者之間的平衡關係。
面對空間中既有的斷裂與壅塞問題,此次改修聚焦於四大核心策略。第一點:整合機能,釋放空間節奏 設計團隊首先拆除了原有壓迫感強烈的頂天收納櫃,捨棄分隔餐廳與廚房的封閉佈局,轉而以清爽連貫的系統櫃配置,讓機能貼合牆面、讓視線穿透空間。冰箱與烤箱整合嵌入牆面,降低家電突兀感,也讓電器區獲得統一秩序。
第二點:過往抽屜過多導致可用空間碎片化,改修後改採「上櫃+下拉櫃」的組合模式,將常用備品集中於最順手的範圍內,減少動線交叉。同時取消視線壅擠的壁掛式烘碗機,改以內嵌洗碗機與分類收納櫃取代,還給水槽周邊更輕盈的視覺。
第三點:在空間尺度允許的前提下,新增一座簡潔俐落的中島,不僅提供寬敞備料檯面與收納空間,也讓料理過程中能夠與家人自然互動。中島位置經過細緻計算,保留主要動線寬度,兼顧使用效率與流動感。
第四點:全面更新天花板結構,隱藏管線並設置嵌燈與局部間接照明,搭配純白亮面門片與淺色系人造石檯面,建立現代簡約的整體語彙。預先接入冷氣管線,後續藉由頂天的電器櫃隱藏管線,讓廚房不再是燥熱的空間。
改修完成後的廚房,已不再是過去那個侷促、割裂的空間,而是一個兼具機能、秩序與光感的生活核心。 料理區透過整合式配置,形成連貫而流暢的操作動線。明亮的檯面反射出間接照明的柔光,讓整體視覺層次更顯清爽。中島成為日常備料、家人互動、簡便用餐的多功能場域,收納與展示巧妙融合,也讓空間留有呼吸的餘裕。 廚具系統整體採淺色調面材,與天花板層次結構搭配一致,讓天花延伸成為空間風格的一部分,而非僅為隱藏設備而設。搭配嵌燈與層板光源的整合照明,讓整體亮度均勻分布,提升操作舒適性與視覺舒壓感。 過往因風格錯位與家電壅擠所帶來的視覺重心問題,也在設計調整後獲得改善。電器整合入牆、收納邏輯重整,使各區塊定位明確。視覺由混亂轉為有序,功能由分散轉為集中。 最終,這個空間不僅解決了屋主多年來的實際困擾,也讓廚房真正回歸「家的核心」,成為一處兼具美感、機能與情感連結的日常場景。